[日常隨筆] [只是一首聖誕歌而已]
文: 譚嘉燕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atetam1228/
現在這個忽冷忽熱的月份,
走到哪裡都聽到聖誕歌、商品也紛紛換上聖誕style的包裝。
今晚踏入商場,少不免也聽到旋律愉快的聖誕歌。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看字也有聲音從記憶中傳來。
為何節日總好像是為happy happy的群體/情侶而設?
一人過節就好像很暗淡失色,
本來狀態都算還好,但一聽到聖誕歌,
寂寞感又油然而生。
最後一人一邊吃個精緻晚餐,
一邊whatsapp與朋友聊一下天。
裝著有事情做,分一分心。
以前好難開口坦承自己的「寂寞」,
感覺色調太灰褐、好像自己過得很不好似的。
好多時活在人群中,還是只想表現自己安好的部分,
基於那「比較」的人性和自尊。
現在易點開口多說一點,當然還是要看對象是否信任得過。 不過一開了個開關,就好難再關上。哈哈。
可能就因「寂寞」難以啟齒,
惟有將不被滿足的渴望錯誤投射反映在行動上——
購物、吃喝玩樂、找人陪、胡思亂想地幻想等等。
但心知這並不能圓滿缺口。
或許對自己誠實一點,也是一份接納和釋放。
「寂寞」大概就是最近主打要處理的「課題」。
愈安靜地獨處,愈醒覺自己的內在容易受外界拉扯,
和感受到背後一些思想上的陰暗面:
想像別人過得好過自己;
不忿自己活得沒別人好;
傷感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
害怕別人是否看不起自己……
那些憂慮、猜疑、妒嫉、自棄、傷懷情緒如此響亮。
可能不是事實,但影響力是實在。
有時是否寧願關上房門,獨自一人還比較好?
一出外面的世界,就容易受剌激,
發現內心不夠堅固得可憐。
狀態不好,就會質疑自己由頭到尾都不夠好,
最後淪為自棄,對自己及別人都「暴力」。
愈想證明一些什麼,愈容易生氣橫衝直撞:
「如果我可以做到某件事、得到某樣東西、達到某個目的,
那就可以過到我的理想生活,幸福、美好地過日子,
不用再好像現在那樣,不用再面對那不想面對的人與事,
不用被拒絕、被責難。」
「幻想」好像比面對現實的處境來得容易。
「討好別人」好像比「接納自己」來得有動力。
幻想自己只要能成為受歡迎的人,就能快樂地生活下去。
哎呀!
身邊的人們已經常常提醒要學習愛自己,
認識、接納自己才是最重要,
這樣也能懂得愛別人與被愛。
自己其一優點是容易體察內心的情緒,
收攝心神可以追究到背後一些連帶事件及原因。 但另一面的弱點就是了解完自己的情緒pattern後,
就立馬把「發現」放在一邊就算,
下次就繼續放任自憐,可能根本沒有成長過。
哈哈!
這好像比無知更可惡。
只是一首聖誕歌及麵包上的企鵝裝飾牌都可以延伸這麼多內心想法。
可能這些體會最後也沒什麼有益的結論,
但既然胡思亂想了一整晚也沒有什麼好過一點,
就不如寫一寫下來。:P
文: 譚嘉燕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atetam1228/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atetam1228/
現在這個忽冷忽熱的月份,
走到哪裡都聽到聖誕歌、商品也紛紛換上聖誕style的包裝。
今晚踏入商場,少不免也聽到旋律愉快的聖誕歌。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看字也有聲音從記憶中傳來。
為何節日總好像是為happy happy的群體/情侶而設?
一人過節就好像很暗淡失色,
本來狀態都算還好,但一聽到聖誕歌,
寂寞感又油然而生。
最後一人一邊吃個精緻晚餐,
一邊whatsapp與朋友聊一下天。
裝著有事情做,分一分心。
以前好難開口坦承自己的「寂寞」,
感覺色調太灰褐、好像自己過得很不好似的。
好多時活在人群中,還是只想表現自己安好的部分,
基於那「比較」的人性和自尊。
現在易點開口多說一點,當然還是要看對象是否信任得過。 不過一開了個開關,就好難再關上。哈哈。
可能就因「寂寞」難以啟齒,
惟有將不被滿足的渴望錯誤投射反映在行動上——
購物、吃喝玩樂、找人陪、胡思亂想地幻想等等。
但心知這並不能圓滿缺口。
或許對自己誠實一點,也是一份接納和釋放。
「寂寞」大概就是最近主打要處理的「課題」。
愈安靜地獨處,愈醒覺自己的內在容易受外界拉扯,
和感受到背後一些思想上的陰暗面:
想像別人過得好過自己;
不忿自己活得沒別人好;
傷感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
害怕別人是否看不起自己……
那些憂慮、猜疑、妒嫉、自棄、傷懷情緒如此響亮。
可能不是事實,但影響力是實在。
有時是否寧願關上房門,獨自一人還比較好?
一出外面的世界,就容易受剌激,
發現內心不夠堅固得可憐。
狀態不好,就會質疑自己由頭到尾都不夠好,
最後淪為自棄,對自己及別人都「暴力」。
愈想證明一些什麼,愈容易生氣橫衝直撞:
「如果我可以做到某件事、得到某樣東西、達到某個目的,
那就可以過到我的理想生活,幸福、美好地過日子,
不用再好像現在那樣,不用再面對那不想面對的人與事,
不用被拒絕、被責難。」
「幻想」好像比面對現實的處境來得容易。
「討好別人」好像比「接納自己」來得有動力。
幻想自己只要能成為受歡迎的人,就能快樂地生活下去。
哎呀!
身邊的人們已經常常提醒要學習愛自己,
認識、接納自己才是最重要,
這樣也能懂得愛別人與被愛。
自己其一優點是容易體察內心的情緒,
收攝心神可以追究到背後一些連帶事件及原因。 但另一面的弱點就是了解完自己的情緒pattern後,
就立馬把「發現」放在一邊就算,
下次就繼續放任自憐,可能根本沒有成長過。
哈哈!
這好像比無知更可惡。
只是一首聖誕歌及麵包上的企鵝裝飾牌都可以延伸這麼多內心想法。
可能這些體會最後也沒什麼有益的結論,
但既然胡思亂想了一整晚也沒有什麼好過一點,
就不如寫一寫下來。:P
文: 譚嘉燕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atetam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