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復仇戰 - 紫蜜語
隨着電子科技的發展,社交平台的開發愈見蓬勃,無疑地,它使人和人的互動變得容易和方便。
社交網站大受歡迎,主因是它們有多種功能,包括分享個人的照片和經歷。原是分享快樂,可惜,這項功能的宗旨被嚴重扭曲,甚至促成了公開審判私生活的現象。
登入社交網站後,有時候不難看見主畫面出現帖子如︰某男子的個人資料、某對男女的不雅照片、某女子的網上言論;統統都逃不過網絡魔手,一一被公開,之後其他網民則如一群蜜蜂,用他們的尖刺——言語,加入斥責的一方,之後,又有新一批同類的蜜蜂飛至。
筆者不否認某一些行為是違反了大部分人所認知的社會規範,或是和不少人的道德價值有衝突。無論如何,參與評論者已侵犯了別人的私生活,更甚的是發佈者。難道公開別人的私生活的人可以安然地站在道德高地?
部分後者的目的可能是讓人為自己主持「公道」,其實只是為了報復;有的可能在網上尋找一群持有相同觀點的人,只是因為自傲,或自卑心理作祟;有的可能看着別人謾罵的字句,自己則在在其中尋找樂趣。
雖然兩者也有各自的問題,然而,當事人也應該審慎判斷,是不是要把個人資料放在社交平台。
推及至最初,只是一條似是簡單,但又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善用網絡?
社交網站大受歡迎,主因是它們有多種功能,包括分享個人的照片和經歷。原是分享快樂,可惜,這項功能的宗旨被嚴重扭曲,甚至促成了公開審判私生活的現象。
登入社交網站後,有時候不難看見主畫面出現帖子如︰某男子的個人資料、某對男女的不雅照片、某女子的網上言論;統統都逃不過網絡魔手,一一被公開,之後其他網民則如一群蜜蜂,用他們的尖刺——言語,加入斥責的一方,之後,又有新一批同類的蜜蜂飛至。
筆者不否認某一些行為是違反了大部分人所認知的社會規範,或是和不少人的道德價值有衝突。無論如何,參與評論者已侵犯了別人的私生活,更甚的是發佈者。難道公開別人的私生活的人可以安然地站在道德高地?
部分後者的目的可能是讓人為自己主持「公道」,其實只是為了報復;有的可能在網上尋找一群持有相同觀點的人,只是因為自傲,或自卑心理作祟;有的可能看着別人謾罵的字句,自己則在在其中尋找樂趣。
雖然兩者也有各自的問題,然而,當事人也應該審慎判斷,是不是要把個人資料放在社交平台。
推及至最初,只是一條似是簡單,但又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善用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