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脱亞入歐”的李嘉誠,曾抓住這麼四個浪潮
第四次浪潮:大陸房地產熱
1978年9月,隨家人逃到香港39年之後,李嘉誠作為港澳觀禮團成員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從那時起的十年當中,李嘉誠沒有急於投資而是到各地考察、捐款:1979年在潮州捐建“羣眾公寓”;1980年捐資2000萬港元在潮州興建兩所醫院。後來又參與捐建韓江大橋、累計捐資8億港元創辦汕頭大學;1984年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款100萬港元……
李嘉誠再一次表現出極大的耐心,廣佈善緣、結交權貴、待機而動。當1989年部分外資撤離時,李嘉誠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款500萬港元(此後至1996年又陸續捐出6000萬港元)、為北京亞運會捐款1000萬港元。同時採取慣用的“人棄我取”戰略,迅速耀升為在大陸大投資最多的港商。兩年後,李嘉誠獲批興建“東方廣場”,20多個部級單位、40餘個市級單位、100餘個區級單位、1800餘户居民還有麥當勞紛紛給“李超人”騰地兒。李嘉誠在內地獲取優質項目的能力可見一斑。
十幾年來,大陸房地產熱、土地價格暴漲有目共睹。據業內人士估算,長和系在大陸的土地儲備穩定在1500萬平米到2000萬平米之間。儘管李嘉誠否認囤地,但長和系開發緩慢,從拿地到清盤動輒十年以上。拿地時樓面地價僅幾百元,銷售時單價幾萬元,幾十倍、上百倍的增值是客觀存在的。
在BAT崛起前,大陸富豪榜前十位多數被地產商佔據,他們的財富多半來自於土地增值。他們與李嘉誠之間不存在誰學習誰的問題,“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大家抓住了同一個浪潮而已。
今天的李嘉誠與半個世紀前的凱瑟克家族
事實勝於雄辯,拋售內地與在港資產、長江與和記遷冊都是明擺着的,非要逼李嘉誠親口承認撤資才算撤資?
遷冊有充分的技術藉口——BAT等眾多中國公司的上市主體也註冊在開曼……真是這樣“森破”?上世紀八十年代未,香港掀起遷冊風。到1990年12月,怡和、置地、大昌等77家上市公司將註冊地從香港改為開曼、百慕大或英國,誰都不缺藉口!
曾經,李嘉誠用行動旗幟鮮明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遷冊潮中長江、和記巍然不動;“港人主心骨”匯豐銀行借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之機遷冊倫敦,李嘉誠立即辭去匯豐銀行非執行副主席職位(要知道,那不僅是榮耀,更意味着與匯豐密切的戰略合作)。遷冊意味着什麼,李嘉誠比任何人都清楚!
其實,僅從長實近三年的現金流量表就可發現長實在收縮的端倪:
1) 企業處於擴張中,投出的錢多於收回的,投資活動造成現金淨流出;處於收縮中,則相反。2011年,長實投資活動產生120億元的現金淨流出,2012年為28.4億元淨流入,2013年現金淨流入升至68.9億元(包括出售物業所獲54.3億)。
2) 類似地,擴張中借的比還的多,融資活動造成現金淨流入。2011年,長實淨融入127億,2012年逆轉為流出16.5億,2013年淨流出38.3億。通俗地説就是:加緊還錢。
3) 2014年上半年,長實的進取動作只有收購澳州天然氣商和加拿大機場停車服務公司兩起,後者交易金額達27.2億港元。
當年與英資洋行鬥智鬥勇,對手意興闌珊的心態,李嘉誠可謂體會到了極致,所以他的一系列收購才那樣從容不迫(我不急着買,你早晚要賣的!)。歷史驚人地相似,如今86歲的李嘉誠,走上了當年談判對手凱瑟克家族(怡和洋行之主)的心路。
“脱亞入歐”是李嘉誠深思熟慮的結果,“動靜”如此之大還想掩人耳目是徒勞的,以“長江、和記在香港、大陸仍有眾多資產”反駁資產拋售更是可鄙的。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英資撤退、匯豐遷冊並沒有影響香港的繁榮,李嘉誠撤資也不是什麼“危險信號”,沒必要過度解讀、惶惶不可終日。
(微信公號ThomasLee126)
資料來源:虎嗅網